18 August 2010

商业化的教育


前几天匆匆地出门前在信箱拿了一张宣传单。探讨孩子这四个字就吸引我了。场次时间地点都合适、入场免费、主讲人非凡但我没听过因此更想去见识这名杰出人士。在简讯报名前也邀约一位好友一同出席。


以办活动的经验,无论收到出席者各种不同的报名方式都会以第一时间回复并告知及获得更多详情。但,我的简讯寄出快二十四小时都还没收到主办单位的任何回复。因此,我拨电询问,对方草率的两句话请准时出席就结束对话。


前天,负责人拨了通电话问你们是成年人吗?让我迟疑一下下才回答。昨天下午又打来,傍晚正当我们驾驶往目的地时又被告知场地有变动又再三强调请在七点半准时出席。报道填写表格时我们的身份一度被质疑,因为我们是单身,还被负责人在一旁注明[没有]孩子。 (是还没有有吧?!)


入场不久,负责人分发手册予全场的出席者唯有我们俩没有拿到。此时,肩膀被动一动指示我们到场外。一股莫名的感觉表露在我们的脸上。等了一会儿,换一位小姐再度确认我们的身份但对方吞吞吐吐令我们很无奈直接问她我们到底出席这讲座有什么不对劲?!


怕讲题不适合你们怕你们听到一半离席,打扰讲座礼仪你们不是妈妈你们是谁?


听到如此莫名的答案,我将宣传单拿出来并告知我们是教育工作者。因宣传单上的讲题而吸引我们出席,我们有兴趣!对方看了看我的宣传单再问它的由来后吱吱唔唔地说这没写其它地方有写。(原来在报章上有特别注明只限家长!)


教育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家长与教师的互动及了解不只是需要的更是必要的。因此我们有理由可以出席,加上主办单位没在宣传单上清楚注明,回应电话时没问详细,问问题成年人’vs‘家长不问好。我们安排好时间出席,在种种不合理的情况下我们绝不妥协,非进场不可。(顺利进场及拿到两人共一份的手册)


体会了主讲人的与众不同。内容很精彩,主讲人更是吸睛的重头戏,会变身、变声、演得很出神入化,模仿亲子间的对话更是引起共鸣。主讲人一针见血的讲了我们的教育系统及许多家长常忽视但对孩子非常重要的元素。例如孩子潜能的可塑性、态度、EQAQIQ 、领导能力、读书不等于学习、应该唤起孩子的感恩之心激励之心、让孩子自动自发学习及身为父母需要改变态度引导孩子们去学习。很棒!一小时十分有动力的讲座。


就在尾声时,屏幕上的影片都摇映着成功孩子的心声。他们骄人的成就发生在参与主讲者的学习营后。透过影片的穿针引线,主讲人亲自推销不同的书,不同的CD,不同的学习营,全部都有不同的配套,不同的价格更有不一样的优惠。A+B免费C+DB+C+D现场报名免费A还可以享有终身复习等等。主办单位除了体贴的可以让家长零利息分期付款以外还可以当场以信用卡付款。(价格还真的不便宜都是三位数开始到四位数。)焕然大悟,为何我们那么得不受欢迎!两单生意已在开始就注定没得做了,还被免费入场!


奇怪的事还没完,在步出讲座时后面有两位工作人员追着上来一位什么也没说直接从我手上的手册抽了好几页剩下前后四页;另一位就告诉我朋友他们要收回。拿了后就马上回场。如此的动作不仅令我们怀疑他们玩弄文字及数字游戏,更加疑惑里面的见证的真实性及是否有获得当事人同意才刊登!


为了孩子,父母亲不惜一切希望给他们最好的。


可是往往太过于盲目的追求,别人的孩子有我的孩子也要有的心态最后让自己及孩子吃不消。有生意头脑的商人也看中这点将教育演变得非常商业化。



---------------------------------------------------------


發表於甲州眼http://forum.imalacca.com/viewthread.php?tid=207&extra=page%3D1

No comments: